贞观名相、千古诤臣--魏征
来源: 时间:2022-10-11【字号:大 中 小】
魏征(580—643年),字玄成,邢州巨鹿(今365bet官网平台_365体育投注官网_365娱乐app官方版下载巨鹿县)人。《顺德府志》、《巨鹿县志》记载魏征为巨鹿县魏家庄人(该村现已不存在,位于铜马镇村北)。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、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。辅 佐唐太宗17年,以“犯颜直谏”而闻名。他那种“上不负时主,下不阿权贵,中不侈亲戚,外不为朋党,不以逢时改节,不以图位卖忠” 的精神,千百年来,一直被传为佳话。
生平:
魏征年少时,家贫,曾出家为道士。有大志,好读书,多所通涉。隋末,曾参加邢国公李密领导的瓦岗寨农民军和窦建德领导的农民军。后服事唐太宗李世民,先后任谏议大夫、秘书监、侍中等职,参预朝政,备受信任,被封为“郑国公”。
魏征忠言直谏,是“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”这一至理名言的提出者。他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,把君、民关系喻为舟与水的关系,提出:“君,舟也;人,水也。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。因此他建议李世民必须“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”,“任贤受谏”,“薄赋敛,轻租税”,“无为而理。”有这样一件事:李世民当时统一中国,天下升平,各公卿大臣一致建议太宗到泰山“封禅”,告成功于天地。魏征独以为不可,坚决谏止,因此和唐太宗引起了一场辨论。太宗争辨说,难道我“功不高耶?德不厚耶?远夷不慕义耶?嘉瑞不至耶?年谷不登耶?何为而不可?”虽然唐太宗一连提出六个反问,但魏征毫不让步,对上述各点一一进行驳斥,最后严肃指出:“隋氏之乱,非止十年,陛下为之良医,疾苦虽已义安,未甚充实”,在这种情况下,搞封建禅之类的事,实为劳民伤财之举。最后终于使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,结束了“封禅”一议。当时,唐朝大臣能够自由地上书言事,唐太宗也能够虚心地听取臣下意见。政治清明,国富民强,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“贞观之治”。
魏征一生中陈谏二百多条,绝大多数为太宗所接受。魏征死后,唐太宗伤叹曰:“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,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。今魏征殂逝,逐亡一镜矣。”以魏征一人死而说诤谏之臣亡,当然誉之过甚。但由引可看出唐太宗对他的器重。魏征死后,唐太宗赐其文贞公的谥号,以示褒奖。
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,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,他也敢面折廷争,从不退让,所以,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。有一次,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,行装都已准备停当,但却迟迟未能成行。后来,魏征问及此事,太宗笑着答道:「当初确有这个想法,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,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。」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,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,很是得意。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,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。魏征故意奏事很久,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。
贞观十年(636),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《隋书》、《周书》、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、《齐书》(时称五代史)等,历时七年,至此完稿。其中《隋书》的序论、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和《齐书》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,时称良史。
贞观十二年(638),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,懒于政事,追求奢靡,便奏上着名的《十渐不克终疏》(《谏太宗十思疏》),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。他还向太宗上了「十思」,即「见可欲则思知足,将兴缮则思知止,处高危则思谦降,临满盈则思挹损,遇逸乐则思撙节,在宴安则思后患,防拥蔽则思延纳,疾谗邪则思正己,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,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」。
贞观十六年(642),魏征染病卧床,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。魏征一生节俭,家无正寝,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,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。不久,魏征病逝家中。太宗亲临吊唁,痛哭失声,并说:「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知得失。我常保此三镜,以防己过。今魏征殂逝,遂亡一镜矣。
据《顺德府志》、《邢台县志》等记载,古时我区多处建有“文贞公”祠,奉祀魏征和宋璟。 元人虞集所撰《顺德路魏文贞公宋文贞公祠堂记》也有记载!